首页 » 技术教程 » 本文:字幕翻译实践与以传统纸质媒介为载体的跨文化

本文:字幕翻译实践与以传统纸质媒介为载体的跨文化

 

商务合作联系微信:telegram: @tianmeiapp
    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简介

近年来,随着影视、网络媒体的繁荣,“视听文本(文本)”作为字幕翻译的对象,与传统的纸质文本一样,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字幕翻译以其真实性、经济性、方便性、时效性快等优点,在各种视听翻译模式中脱颖而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应地,在翻译研究领域,尤其是在西方,字幕翻译正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也在不断增加。

然而,与历史悠久的传统翻译形式相比,字幕翻译的历史非常短暂,只有一百年左右。在这短短的一个世纪里,字幕翻译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也经历了踌躇和不成熟,饱受轻视和排斥,终于在视听翻译领域实现了“逆袭”。鉴于国内外对中西字幕翻译“下沉”和“飘”的历史地位尚无调查,本文将从字幕翻译实践、原则和研究三个方面入手,采取看看它过去的“起起落落”。

二、字幕翻译练习

为了让国内观众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外国电影,早期的电影工作者尝试了“电影描述”、“现场解读”等多种方式。翻译外国电影,字幕翻译也在这个时候开始兴起。字幕的原始形式是流行于“默片”时代的“片名牌”,最早出现在1903年的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卡片字幕是在纸上绘制或打印出来的文字,然后由相机拍摄并插入到影片的画面流中。它们可以进一步分为为电影提供描述的“字幕( )”或“史诗字幕”。标题)”和“对话字幕( )”或“台词标题(台词标题)”,传达演员' 的对话。插入字幕翻译是先从影片中剪下原语字幕卡,然后替换目标语字幕卡。而且无论是卡片字幕,还是它们的翻译,它们都占据了整个电影画面而不是画面底部,并且与画面上的演员台词不同步。因此,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卡片字幕或其翻译与实际放置在屏幕底部并与行同步的“字幕或字幕翻译( )”有很大的不同。应该说,真正意义上的字幕翻译是在有声电影发明之后才出现的。据记载,

但到了1930年代,随着“配音转码()”技术的出现和不断进步,配音配音迅速在欧洲一些主要国家和中欧一些小国流行起来,如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匈牙利、土耳其等①另一方面,在俄罗斯、波兰以及立陶宛、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等一些前苏联国家,“画外音”已成为外国影视的主要翻译方式. 在这样的背景下,字幕翻译只在大西洋沿岸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一些小国,如葡萄牙、冰岛、丹麦、挪威、瑞典等保持了一小部分领土。②。西方字幕翻译在这个时候发展不利的原因有两个: 客观地说,字幕翻译对观众的语言能力,尤其是母语的阅读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字幕翻译的对象是影视,主要受众是普通人。在字幕翻译的早期,西方国家普通人的语言能力,尤其是文字阅读水平,还很有限;主观上,法国、德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语言政策上采取了保护主义,因此也拒绝了一种具有语言侵略性的“字幕翻译”形式。在字幕翻译的早期,西方国家普通人的语言能力,尤其是文字阅读水平,还很有限;主观上,法国、德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语言政策上采取了保护主义,因此也拒绝了一种具有语言侵略性的“字幕翻译”形式。在字幕翻译的早期,西方国家普通人的语言能力,尤其是文字阅读水平,还很有限;主观上,法国、德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在语言政策上采取了保护主义,因此也拒绝了一种具有语言侵略性的“字幕翻译”形式。

然而,1980年代后期,尤其是近几年,西方国家字幕翻译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虽然西方国家的翻译趋势开始趋于模糊,但有着配音翻译传统的西班牙,如今开始使用字幕翻译,而丹麦和丹麦也开始使用字幕翻译。希腊等习惯享受字幕翻译电影的国家,也开始使用配音技术为电影配音(迪亚兹,1999),但更重要的是,字幕翻译逐渐赢得了与配音翻译的长期竞争,所以用(1997))的话来说,“屏译这两个对手的天平正逐渐向字幕翻译倾斜”,《EBU评论》主编

字幕翻译的实践在我国也经历了起起落落。我国最早的字幕翻译实践出现在上世纪30年代二、。1920年以后,国内电影业的崛起开始威胁到国外电影,旧的电影翻译方式(如“影片描述”、“现场解说”等)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效果不佳。在这种背景下,“字幕翻译”应运而生。据《新电影》(1994))报道,1922年上海孔雀电影公司开创了翻译外国电影中文字幕的先河,到了1933年春天,几乎所有在中国上映的外国电影都开始翻译中文字幕。打印中文字幕。

然而,随着我国“翻译电影”在1940年代后期的萌芽和逐渐成熟,“翻译电影”很快迎来了长达40多年的国产独霸时代,字幕翻译也因此被广泛使用。弃于宫中。我国忽视字幕翻译并非偶然:一方面,当时国内大部分人的文字阅读水平不高,不懂外语,欣赏起来相当困难。字幕翻译电影;牧之注意到“有些电影有一些中文字幕,但观众仍然难以理解”(引自马正奇,2005:276)。相反,

然而,从上世纪末开始,得益于“卷轴翻译”和后来的“在线翻译”的兴起,字幕翻译和配音翻译在中国的地位发生了逆转。“字幕翻译在中国沉寂了半个世纪,终于卷土重来”(邓微波,2016)。新浪网曾举办过海外影视观看习惯调查,数据显示多达69%的受访者更喜欢看带字幕的原创电影。(引自鲍晓峰,2009)。字幕翻译在中国重新受到青睐。除了受益于多媒体的进步,网络、视频剪辑等技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

3.0 字幕翻译原则

至于字幕翻译应遵循的原则,一般来说东西方字幕翻译者有两种不同的主张:过去要求字幕翻译“隐形”,后来允许甚至提倡字幕翻译成为“隐形”。字幕翻译从“无形”到“在场”的转变,也体现了字幕翻译作为一种新的视听翻译符号系统的地位不断上升。

(一)需要“隐形”

长期以来,字幕翻译一直被东西方学者视为“必要之恶”,对它又爱又恨:一方面是因为原视听中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的配置文本基于以母语为母语的受众。理解能力定制。对于外国观众来说,不懂一门外语意味着视听文本缺少最重要的一套听觉符号,这使得看电影时看起来像浮云或谜一样。字幕翻译正好可以弥补这种听觉符号的不足,所以是“必要的”;另一方面,对于国外观众来说,原版的字幕翻译会将原本应该由听觉处理的信息处理到视觉上,不仅隐形增加了视觉感官的负担,而且造成了字幕翻译新增的视觉符号与其他视觉符号竞争观众注意力的局面。用柴美萍(2006))的话来说,“一方面看原版的中文字幕会分散观众对整个画面场景、人物表情和音效等的欣赏,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中文字幕不理想这两个词,往往会让观众一头雾水,不知道该说什么……”,所以当然是“恶”。

那么,在将字幕翻译为“必要之恶”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遵循哪些翻译原则?经过长期实践,东西方译者一致主张,作为视听翻译的附加符号系统,字幕翻译应尽可能低调,最好是隐形。例如,迪亚兹(2007:54)曾指出“字幕翻译是一种辅助翻译,必须‘尽量避免’”,(2012)也提出“好字幕”翻译是那种看似‘隐形()’的翻译”。国内的李庆和等人(2005)也认为:“

为了使字幕翻译尽可能不可见,翻译人员经常使用“()”翻译策略。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德琳达(1995) 将字幕翻译称为“形式”)。据统计,欧洲的大多数字幕翻译者半直觉地把对话减少了大约 1/3 (, 2012)。在我国,李云兴 (2001)) 不仅指出“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字幕译者经常使用缩减翻译策略”,但也总结出“缩减”策略在实际字幕翻译过程中实施的三种方式:“压缩”、“压缩意译”和“删除” .

(二) 提倡“现身”

近年来,一些译者和学者针对字幕翻译中“隐身”的传统要求,开始表现出一定的反叛精神。换言之,字幕翻译人员不想再躲在幕后,而是更愿意“现身”在台前。字幕翻译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以下三种:

首先,虽然“缩小规模”仍然是字幕翻译的主导策略,但如今字幕翻译的收缩幅度较小。(2012)曾经研究过这种现象的原因:现代数字电视广泛采用9:16的屏占比,比旧标准的3:4屏能容纳更多的字符;现代观众与 100,000 人的观众相比,阅读速度更快,可以在相同的时间内阅读更多文本;现代观众更熟悉口语,更少依赖字幕。

二是以前被视为“邪恶入侵者”的字幕翻译,现在被部分译者视为“得力助手”,受邀共同参与视听翻译的审美建设。与传统字幕翻译相比,这种新型字幕翻译是“通过精心的画面设计来支持或补充视听文本的审美追求,从而产生额外的审美维度”(,2009),因此被学者称为“审美字幕翻译()”或“创意字幕翻译()”(,2012)。具体来说,译者可以通过改变字幕翻译的字体、字号、颜色、位置甚至外观来帮助视听翻译的审美效果。例如,在俄罗斯恐怖电影《守夜人》的俄英字幕翻译中,译者创造性地使用了这种“审美字幕翻译”:影片中,一个吸血鬼用近乎耳语的声音引诱受害者数次。每当吸血鬼的声音响起,它的字幕翻译“来找我……”就会变成血红色,而当它从屏幕中退出时,它会变成“血”“血”,以呼应从受害者鼻孔流出的血液。不用说,字幕翻译的“血红”色彩加上变成“血”的退出方式,不仅增强了电影的恐怖效果,还为电影增添了另一种美感。方面。每当吸血鬼的声音响起,它的字幕翻译“来找我……”就会变成血红色,而当它从屏幕中退出时,它会变成“血”“血”,以呼应从受害者鼻孔流出的血液。不用说,字幕翻译的“血红”色彩加上变成“血”的退出方式,不仅增强了电影的恐怖效果,还为电影增添了另一种美感。方面。每当吸血鬼的声音响起,它的字幕翻译“来找我……”就会变成血红色,而当它从屏幕中退出时,它会变成“血”“血”,以呼应从受害者鼻孔流出的血液。不用说,字幕翻译的“血红”色彩加上变成“血”的退出方式,不仅增强了电影的恐怖效果,还为电影增添了另一种美感。方面。

此外,随着互联网时代媒体泛娱乐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字幕翻译也开始以“娱乐改写”的形式“出现”。译者为了达到娱乐和取悦观众的目的,不再只追随原作者和原文,而是大胆地采用增、借、换、删等翻译方法对字幕翻译进行“娱乐改写” . 字幕翻译“娱乐改写”中经常添加和借用语言、名人姓名、中国古诗词或方言、俗语、俚语、古语、方言等(梁敬碧,2006;吕玉勇等,201< @3). “为了娱乐而重写”

“美化字幕翻译”、“娱乐改写”现象并非偶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数字技术、网络流媒体技术、字幕拼接技术等的创新和进步,使字幕翻译人员能够参与到视听翻译的美学中来。施工提供技术支持;其次,“21世纪,中国乃至世界媒体整体呈现泛娱乐化思潮”,娱乐性报道和娱乐性语言更容易被观众接受(卢玉勇等,2013)@ >,从而为字幕翻译的“娱乐改写”提供了温床;第三,随着字幕拼接技术的简化和网络交流的日益便利,以网络字幕群体为代表的“草根”译者也加入到了字幕翻译的实践中。草根译者的参与,一方面为字幕翻译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字幕翻译的背景,另一方面也没有出版商、发行商等的监督、监管和审查。 "更可能发生。

总之,字幕翻译“还原度降低”、“字幕翻译审美”、“为娱乐改写”等现象,反映出字幕翻译变得不情愿和不情愿,开始盛装亮相。在舞台上。丰富的身体。

四、字幕翻译研究

如前所述,东西方字幕翻译实践的历史还很短,不到一百年。理论源于实践,正因为如此,字幕翻译研究的历史并不长。据调查,西方最早对字幕翻译的独立研究是1974年发表在Bable上的文章《电视节目中的字幕翻译(On in)》(康乐,2007),也是最早的字幕翻译)在我国,研究直到上世纪末才出现。纵观字幕翻译研究的短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字幕翻译研究已被翻译界广泛接受,但并未得到翻译研究人员的认可。它出现的开始,例如 ( 1992)

字幕翻译研究最初没有被翻译界接受,原因如下:首先,字幕翻译的文本与传统翻译的文本在形式上存在显着差异。一直以来,翻译领域乃至语言学领域对“文本(text)”的理解大多局限于“书面文本文本()”(,2001)。这种文本是仅以视觉方式输出,属于“单一符号”,而字幕翻译的对象是“视听文本”,它同时以视觉和听觉方式传递,既包含语言符号,也包含非语言符号⑥,属于“多重符号文字(text)”。

其次,字幕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与翻译领域的传统概念有很大不同。长期以来,翻译界一直以“忠实”、“准确”等原则和标准来指导和衡量翻译。然而,字幕翻译不仅受限于声音和图像的同步,还受限于时间和空间因素。在翻译过程中,经常使用缩编、压缩、删减、改编等翻译方法,势必难以遵循传统翻译的“忠实”、“准确”。”等标准。因此,研究人员也拒绝接受字幕翻译,只使用“语言转换()”(等,1991),

字幕背景照片_字幕翻译的背景_爱剪辑字幕背景

翻译行业对字幕翻译的开放接受,主要得益于符号学、语言学等相邻学科的发展。随着符号学、语言学,特别是多模态语篇分析等学科的发展,无论是语言学界还是翻译界,都普遍认识到人类的实际交际行为不能仅仅依靠“语言和文字”,其他诸如图像、符号比如声音和颜色也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本”的概念不应局限于仅包含单一符号、仅以一种模态传递的“书面文本”,还应包括多种模态(视觉模态、听觉模态等)的融合和“视听文本"

最早将字幕翻译的对象——“视听文本”纳入“文本”范围的西方学者是德国翻译理论家赖斯(Reiss,1977&1981)。提出三种文本后, Reiss 指出:还有一个边缘类别“与其他符号系统共存的文本”值得关注,这种类型的文本被命名为“音频-文本类型”(Diaz, 2007: 10) The "音媒文本类型”是后来“音像文本”的前身,赖斯提出的这种文本类型无疑打开了字幕翻译进入翻译学殿堂的大门。由此开始,其他学者也他们回应并欢迎将字幕翻译纳入翻译研究,其中的代表包括 (1989), Hatim & Mason (1990), (1992), (2001))), Mona Baker (2004),在众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字幕翻译等各种视听翻译模式在翻译理论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字幕翻译的背景,1992)。具体来说,其特点和制约因素西方国家字幕翻译研究、字幕翻译策略、字幕翻译与配音翻译比较、字幕翻译课程设置与教学、字幕翻译跨学科研究、听力障碍友好字幕翻译等在研究等方面做出的。@0)、(1992)、(2001))、Mona Baker(2004)等。在众多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字幕翻译等各种视听翻译模式在翻译理论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1992)。具体来说,西方国家字幕翻译的特点和制约因素、字幕翻译策略、字幕翻译比较在配音翻译、字幕翻译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字幕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听力障碍友好字幕翻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0)、(1992)、(2001))、Mona Baker(2004)等。在众多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字幕翻译等各种视听翻译模式在翻译理论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1992)。具体来说,西方国家字幕翻译的特点和制约因素、字幕翻译策略、字幕翻译比较在配音翻译、字幕翻译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字幕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听力障碍友好字幕翻译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目前“字幕翻译等各种视听翻译模式在翻译理论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1992)。具体来说,西方国家字幕翻译的特点和制约因素,字幕策略在翻译、字幕翻译与配音翻译的比较、字幕翻译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字幕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听力障碍友好字幕翻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目前“字幕翻译等各种视听翻译模式在翻译理论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 1992)。具体来说,西方国家字幕翻译的特点和制约因素,字幕策略在翻译、字幕翻译与配音翻译的比较、字幕翻译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字幕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听力障碍友好字幕翻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字幕翻译策略、字幕翻译与配音翻译的比较、字幕翻译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字幕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听力障碍友好字幕翻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字幕翻译策略、字幕翻译与配音翻译的比较、字幕翻译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字幕翻译的跨学科研究、听力障碍友好字幕翻译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在我国,之前的文章已经完成,从1940年代后期到1980年代近半个世纪以来,字幕翻译的做法已经在宫中被摒弃了,很少有人关心它。受此影响,国内字幕翻译研究基本没有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也很少。幸运的是,随着上世纪末“卷带翻译”和“网络翻译”的兴起,字幕翻译又卷土重来,字幕翻译研究也得以顺势而为。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不少学者认为,国内最早开展字幕翻译研究的学者有楼炳坤(1994)、马正奇(1997)或张春白(1998)@ > 等)。其实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这是因为严格来说,上述学者的研究对象仍属于“配音翻译”的范畴,而不是“字幕翻译”的范畴。根据笔者调查,国内最早的字幕翻译翻译研究出现在《论影视剧本翻译》一文(高兰云,1998)@>。虽然这篇文章不是专门针对字幕翻译的,但它是第一篇是时候明确提出“要求”了中文字幕翻译和电影翻译》:字幕翻译需要与台词同步,限制字幕翻译字数,明确字幕翻译出现的最短时间,传达字幕翻译的完整含义等。 ,国内第一篇专门研究字幕翻译的论文是《字幕翻译策略》(李云星,2001),本文从时空约束、信息功能和文化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字幕翻译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字幕翻译策略。明确字幕翻译出现的最短时间,传达字幕翻译的完整含义等。另外,国内第一篇专门研究字幕翻译的论文是《字幕翻译策略》(李云星,2001),本文从时空约束、信息功能和文化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字幕翻译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字幕翻译策略。明确字幕翻译出现的最短时间,传达字幕翻译的完整含义等。另外,国内第一篇专门研究字幕翻译的论文是《字幕翻译策略》(李云星,2001),本文从时空约束、信息功能和文化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字幕翻译的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字幕翻译策略。信息功能和文化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字幕翻译策略。信息功能和文化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字幕翻译策略。

以上述研究为开端,国内字幕翻译研究开始崭露头角。如果说我国的翻译实践传统决定了配音翻译研究在过去一直领先于字幕翻译研究,那么近年来,得益于字幕翻译实践的蓬勃发展,字幕翻译研究终于可以赶上并开始赶超配音了。翻译研究。刘大燕(2011)调查后发现,“字幕翻译的文章从2005年开始急剧上升,到2008年已经远远超过传统翻译的讨论”。近年来,国内字幕翻译研究有一系列在字幕翻译的原理和技术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以及从语言学视角(尤其是关联理论、适应理论等)和文化视角的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字幕翻译研究还存在较大差距。例如,目前还缺乏系统的字幕翻译著作,针对听力障碍者的字幕翻译研究较少,国内字幕翻译研究缺乏全面的研究。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字幕翻译作为众多视听翻译模式中的一种,在其存在的一个世纪中经历了风风雨雨。然而,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视听文本的爆发式增长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字幕翻译以其经济便捷的优势,显然更适合现代国际社会的需求。状态正在从“下沉”变为“漂浮”。但目前我国字幕翻译研究还存在理论性、宏观性、创新性等诸多问题。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字幕翻译研究尚未得到学术界的合理重视。发展趋势极不相称。本文希望通过本研究引起学者们对字幕翻译研究的关注。只有这样,我国的字幕翻译研究才能赶上国际字幕翻译研究的步伐。

商务合作联系微信:telegram: @tianmeiapp
    站长邮箱:[email protected]  

原文链接:本文:字幕翻译实践与以传统纸质媒介为载体的跨文化,转载请注明来源!

0